湖北企业家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
湖北企业家

本期杂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圈子 > 专家

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日期:2015-10-21

项目组成员

项目负责人:梁亚莉 省委决策支持顾问   

                   省政府参事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原巡视员

项目组成员:范红忠  方亚飞  庹忠辉  张  豪

近几年来,我省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取得明显成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省城镇化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尤其繁重,“三农”薄弱的问题亟待破解,形成以更高效率的城镇化推动机制更为关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将全面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总体部署与湖北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四化同步”为根本路径,以促进城市群一体化、推动“就地就近转移”为两大抓手,以构建城乡一体的资源配置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引导为推进机制;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特色的路子。

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一)国际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启示:

一是工业化初期,要素、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集聚为主要趋势。二是工业化中后期,以城市郊区化甚至逆城市化现象为标志,城市人口和功能出现“适度分散”趋势,最终形成城市群及大都市延绵区(带)的全新格局。它使过于集中并相互分割的城市体系变成内在分工联系紧密,布局更加均衡、功能更加强大的区域一体化平台,因而成为国家经济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在国家乃至国际经济中具有枢纽作用,已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三是适时从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的包容式发展转变,是工业化、城市化成败的关键。进入到工业化中期或“中等收入”阶段,由于非均衡快速推进所积累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加剧,使发展机制和模式的变革成必然和首要任务。可以看到,欧美、日韩等成功的国家在这一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进行调整,形成了以更加均衡、协调、公平为取向的全新发展机制,城市群乃至“大都市圈”的出现就是这种调整的必然结果。而拉美国家却明显缺乏适时调整变革的意识自觉,结果农业凋敝、农村萧条、农民困苦;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病日益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如此等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到严重挫折。

(二)将城市群一体化和“就近就地转移”作为两大主要抓

1.将加快“就地就近”转移作为突破口

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积极推进就地城镇化,也是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我国在刚刚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就出现了过度倾斜的城镇结构和双重“二元结构”,这表明,我们已经到了改变向大城市过于集中的模式,加快推进“就地就近”转移的重要节点。我省的经验证明,就地就近转移,是产业和相关要素向农村流动、在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工农对接互动的过程;是推动农村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既提高现代农业比较效益,又提高城镇化公共服务效率的过程;是克服农村空心化,以城镇(社区)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国家明确将“在中西部实现1亿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既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基点,也为湖北提供了重大机遇。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将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新增城镇人口及市民化的主要着力点放到“就地就近转移”上来,以“四化同步”的机制实现更加协调的发展。

2.以城市群一体化战略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功能

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着力于形成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乃至城乡分工合作,协调互补的一体化格局,还是继续甚至加剧城乡、城市、区域内相互分分割、相互制约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湖北已进入以城市群一体化战略来推进、引领、提升“四化同步”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不容否认,各地自成体系、结构重叠、相互制肘的“割据式”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越来越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趋向协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的突出障碍。武汉城市圈建设十年来武汉首位度持续偏高,表明区域不平衡仍在加大,一体化进程明显滞缓。而同期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与其它城市的差距持续缩小,则表明城市群一体化不断深入,带动区域发展机制和效率显著提升。我省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滞缓,反映了区域发展机制薄弱落后。

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国家导向,湖北必须将推进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一体化作为引领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切实改变区域发展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各自为战的“旧常态”,转向以“一体化”为目标,推动各城市不断融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城乡趋向协调的“新常态”。

 (三)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政府积极引导的推进机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机制障碍,就是在“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模式和机制。必须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重心,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大力强化市场机制,完善政府公共职能,形成高效率的城镇化推进机制。

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1.全省“一元多层次”的区域战略要向城市群一体化战略深化、提升

2.以武汉城市圈一体化为龙头

(1)大力强化武汉中心城市功能

城市群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弱,既决定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和效率,决定城市群产业体系的高度和竞争力,也决定自身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中心城市要从服务于全域的角度来完善和强化服务带动功能,而不能仅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对自己,何谈“中心”?

将打造中心城市功能与自身经济转型紧密结合,武汉未来发展应当抓住以下要点:

一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升级集聚,形成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产业高地和升级龙头。二是要大力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形成辐射区域的金融、技术、人才、土地等市场中心。三是要大力建设创新和技术转化体系,打造区域性的“众创”中心。四是要加大开放力度,力争设立自贸试验区,形成城市圈乃至整个区域与外部经济紧密融合的关键“节点”。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将武汉打造成城市群的“信息化中心”,积极探索推进各种城市群用至更大区域的“互联网+”的平台,形成高效的一体化体系。

(2)加快各城市间在产业分工合作基础上的一体化,提升城镇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合作。三是积极发展城市群市场主体的自主联合合作。

(3)加快形成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3.以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建设为两翼

(1)更加重视打造以城市群一体化为载体的区域发展功能。

(2)将推进城市群一体化的突破口放在强化宜昌、襄阳两个中心城市的功能上,大力加强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努力形成承接武汉、服务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  

(3)推动城市群内产业园区的分工合作。

(4)完善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宜荆荆和襄十随两大城市群一体化的规划工作。

4.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

要大力强化武汉中心城市功能,在服务全省的同时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龙头地位。

(二)大力推进“就地就近”转移

1.基本思路

——以“强农富农”为出发点。从过去简单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上升到“让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理念,以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平等共享、转移农民的市民化、农村的“美丽”繁荣为根本出发点。

——以“产城融合”为支撑。

——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集约利用为着力点。一是要坚持集约利用原则。二是坚持城乡要素公平交换的原则。三是要坚持市场为主导配置资源的原则。

——以培育利益协调的新型经营主体群为核心。鼓励因地制宜地探索发展在利益协调基础上联合合作的经营共同体,应当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和就地城镇化的重点导向。

——以城镇和新型社区为承载平台。探索各种规模、类型的社区模式和建设路径。鼓励新型社区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以生态协调为特色。

2.推进措施

(1)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五级”规划体系

(2)形成县城、城镇和中心村(社区)互补互动、协调一体的城镇体系

提升县城。打造“四化同步”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龙头,发挥县域经济、行政、文化中心作用。强化城镇。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基本服务功能等重要功能。拓展“社区”。形成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平台。

(3)强化产业支撑

一是要引导鼓励农业资源(承包地)向生态高效农业模式流转集中。二是要充分发挥镇域的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主导产业。三是把产业园区作为镇域的重要功能区。四是要优化城镇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五是要尊重基层积极性,重视群众创造,鼓励先行先试。

(4)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市民化”

(5)因地制宜,统筹有序

(三)深化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1.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一体化机制

改革各地政府考核体系,突出“一体化”导向。一是改变对各城市考核“一刀切”的模式,细化不同定位的城市的不同考核重点和指标,二是着力形成以发展效率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按照不同的区域成本、效率梯度,明确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和目标;三是增加对城市群整体的考核,

改革地方招商引资机制,克服“政府配置资源”的严重弊端。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招商平台和机制。

探索与城市群一体化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

2.围绕武汉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区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积极争取在武汉设立自由贸易区,形成中部开放新高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以武汉光谷股权交易市场为重点和突破口,使其成为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的主要平台。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

3.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就地就近转移的改革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以武汉农交所为龙头,各县市为分中心,网络覆盖乡镇的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允许有关试点镇将增减挂钩指标放到地市一级市场上交易。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试点对重点镇、经济强镇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